这几天正在考虑是否把添加剂的一些使用对比情况整理一下发上来.不知道大家觉得如何?但是个人的看法毕竟有限,如果我发了,希望大家能够补充。不然就真成了一家之言了.
抗氧剂:[我对这个了解不多,一般只管用,把地方先留出来,给有相关资料的朋友多做宣传]
UV稳定剂:
成核剂:对成核剂接触的比较多的有PP的和PET的.
PP成核剂目前说得上比较领先的应该是美丽肯的产品了.这个产品的详细资料可以找文龙咨询[文龙把相关的信息给补充一下].国内的,我接触过做得比较好的应该是广州呈和的产品。他们在两年前就已经生产了两个牌号的山梨醇类成核剂.其中对提高材料的刚性、热变形温度和表面光泽效果还相当的不错。普通的PP粉添加1%后,0.45Mpa的热变形能够达到135度。而且拉伸和弯曲有相应的提高。但是冲击略有下降。但是对普通PP的增透效果,就远远不如美丽肯的产品了。
PET成核剂商品化的产品也不少。比如科来恩的NaV101,布吕格曼的P250,Honeywell的285A,295A。dupont的沙林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在化学层面上改善PET的结晶效果。此外还有些没有单独实际运用价值的,比如苯甲酸钠。物理成核方面,主要是通过异相诱导结晶的方式改善结晶效率。比如滑石,高岭土,白碳黑,纳米硫酸钡等。但是正如帖子:[讨论]大家来讨论讨论以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吧里面所说的,单独使用一种成核剂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复合使用似乎是一种更实际的方法。具体的结果如何,有待进一步实验。
润滑剂:我发现没几个同志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资料和心得写出来啊.大家都那么谦虚啊?
说说润滑剂方面的使用感觉了.接触过的润滑剂主要有硬脂酸盐类,EBS类,PE腊类和一些聚酯腊润滑剂.其中硬脂酸类、EBS类和PE类大家应该是接触最多的了。硬脂酸类多用在PP中。特殊的,硬脂酸镁有文献推荐用在ABS上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色粉,阻燃剂在ABS中的分散,同时也能大幅度的提高ABS的流动性能。对此做了点实验,但是感觉效果并不如文献说的那么悬乎。也许我选用的牌号不正确吧。
EBS属于外润滑剂了。对提高表面光泽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对流动性能的改善,几乎是看不出来。还记得六年前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师兄安排我对比几个EBS的外润滑性能,当时做过熊牌,环琦化工,另外还有一个牌号我就不记得了,当时对比了表面光泽和流动性能,感觉流动改善几乎为零,倒是表面光泽还是提高了点.
PE蜡感觉是很便宜的东西啊.随便找个朋友问问,他能给你说他们用的PE蜡现在也许就卖四、五块一公斤。在配色和填充中通常使用PE WAX来改善体系的流动性能。PE WAX最大的作用在与它的内润滑性能了。由此衍生出来的氧化PE蜡改善了对无机填料的浸润,改善流动性能更佳。但是PE WAX有个很矛盾的问题。分子量小的对流动性改善效果好,但是容易析出和在注塑过程中产生“泉涌”。分子量高的,对流动的改善效果又不明显。因此,个人感觉,PE WAX的分子量控制还是比较重要。
此外的一些聚酯蜡,复合蜡(MJ为代表),主要推荐使用在高温工程塑料中,如PA66,PET,PBT,PPS等注塑温度高的材料中。其中科宁有几个牌号的聚酯蜡对PA,PET和PBT的润滑效果还算不错。而MJ的MJ55和MJ56对改善脱模,提高流动方面的帮助就更大。不过MJ一直没肯对外公开他们的产品到底属于什么成分,我也就只能用“复配”二字塞责了。
抗静电剂:
偶联剂: 目前我们接触的主要有铝酸脂类,钛酸脂类和硅烷类三大类。其中铝酸和钛酸类大集中在矿物处理上,这个建议大家找老衲讨教。我对填料了解不多。更别说处理了。相反的倒是因为硅烷偶联用的比较多,还能拿点东西出来扯扯。
硅烷目前国内使用的,国产的主要是晨光,武大和南大三家公司。其实三家的效果都差别不大。但是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比较给大家说说。武大的WD50和南大的KH550对比做PC20玻璃纤维增强,在流动性能上对比,使用WD50的PC/G20%的MFR要比使用KH550的PC/G20%的MFR大一倍。其他方面性能,差别倒不是非常的大。同样的对比在尼龙/G33%中,WD50做出来的尼龙增强材料比KH550做出来要透。我也问过两家厂家的技术人员,但是都说不出个子丑寅戊。
相对国内产品,国外用过的也就道康宁和GE-Toshiba的产品。总体感觉起来,国外的硅烷偶联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发黄的情况。而且在后期的耐热老化也不容易出现黄变的情况。但是国产的产品在这一方面就有待改善。同样的一个PBT/GF30阻燃,用GE-Toshiba和用武大有机硅的,效果就完全两样。所以虽然我是极度排日,但是在这点上,还不得不叹服:小萝卜头做的东西,还真行。
「该帖子被 jason 在 2007-3-13 9:17:35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