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真是不务正业,成天在QQ上聊天。昨天实在是无聊得紧,跟芜湖会通的姚工扯了一点螺杆的问题,有点点想法,且说出来大家指正一下。
双螺杆的一个特点是其自身的螺纹和啮合块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啮合。而且这种啮合存在四种情况:
1.纵向封闭横向开放;2.纵向开放横向封闭;3.纵向横向都开放;4.纵向横向都封闭
1.纵向封闭横向开放:
这意味着双螺杆中两条螺杆的任何一条螺杆都不存在纵向(即长度方向)的物料流动。物料只能通过一条螺杆的螺槽流向另一条螺杆的螺槽,这种结构的螺杆,物料在螺槽流动过程中由于螺纹的推动作用,很少发生漏流返混的情况,只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在螺槽与炮筒之间的接触面小部分地区由于上下摩擦不同,有一定程度的环流分散,【类似单螺杆的螺纹熔融混合作用】沿着长度方向向前输送。个人认为合适存在于纯输送的部位
2.纵向开放横向封闭:
形象点比喻,这种结构在螺杆与炮筒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尺寸不匹配的螺丝与螺母的关系。而螺杆与螺杆之间不存在两条螺杆的物料流动,只是在单独一条螺杆上沿着螺纹向前推动;而螺杆与炮筒之间由于存在开放的空隙,物料可以在由于下游压力的情况下产生返流。对于输送而言并不合适,但是对于上游存在啮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有增加混合的机会
3.纵向横向都开放:
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国产螺杆的写照了。目前国内的双螺杆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螺杆与螺杆,螺杆与炮筒之间均存在漏流。物料的交换也是最常见的。物料的位置置换频繁发生,漏流也是频繁发生。适合在啮合区与啮合区中间的熔体松弛段
4.纵向横向都封闭:
这种情况实际上最适合于输送。物料在螺杆中的运动类似于一个弹簧。无漏流无物料交换。严格来说这时候的双螺杆几乎可以单独的作为两条单螺杆的输送部位来对待。
双螺杆的自洁,靠的是一条螺杆的螺纹对另一条螺杆的螺槽的“逼近切削”作用【当然不可能是切面接触,不然螺杆就磨坏了】。这种作用始终存在着无法刮到的螺槽部位。因为新螺杆要比旧螺杆的自洁性好。开放程度小的螺杆要比开放程度大的螺杆自洁性好。这点从日常使用中就能够体现出来
再来说说喂料与转速对产量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之前提到过,也讨论过。双螺杆是“饥饿”型生产设备。虽然物料在螺杆中的运动是由螺纹的推动作用以及物料压力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压力推动来完成。但是由于前述所提到的“切削盲区”,如果螺杆中物料缺乏到一定程度,无论螺纹如何“切”,也徒呼奈何矣。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双螺杆的产量,是直接跟喂料挂钩的。螺杆转速的改变,只是在喂料充足的情况下,加快物料向前输送的能力,加快螺纹能“管理”到的物料的运动速度。
而对于自洁而言,如果物料本身的粘度大,那么由于粘弹的作用,即使是螺纹无法顾及的部分物料,也可能在其周围物料受到螺纹推动力的作用时,跟随大部队一起运动【团队精神良好】,这个时候自洁效果就相当的好。而对于粘度不大的情况下,例如结晶聚合物完全熔融的部位,这种“自发的团队精神”大打折扣,就完成可能存在贴近螺槽底部长时间不运动的少数“顽固分子”,这个时候自洁性也就降低下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降解变色发生了,也就存在着产生变色,黑点的风险。
上面是2010年4月2日聊天时的一点感觉。这里要感谢芜湖会通的姚总工对我的指点和帮助。同时搭车感谢漳州奥峰科技的刘工的启发,在这里一并感谢